进入适老化模式 | 无障碍阅读

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时政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
发布时间:2024-9-3 10:33:40    点击:1269次    [关闭本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关于城镇化的论述

1.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调整城乡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产业结构与城乡结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在重视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是新世纪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的发展既有利于促进城乡结构的调整,又有利于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要在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重点发展县城,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使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合理的城乡产业布局。

——《加快结构调整 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要从实际出发》,选自《求是》,2001年第4期

2.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地流动。要结合推进城市化积极探索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在继续搞好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工作的同时,把扶贫的重点转向下山脱贫和异地致富。扶贫资金要向这些方面倾斜。城市化的关键是化农民为市民,要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入镇,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现代文明。

——2002年12月28日在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3.城乡联动,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发展块状经济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与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要以规划为龙头,以强镇、强村建设为重点,通过块状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带动,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强村集聚,优化农村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布局。同时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2003年4月10日在杭州市桐庐县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4.从丽水情况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推进城市化与鼓励农民下山脱贫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实行“内聚外迁”,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增强丽水中心城市的功能,实行“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搞好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加快园区的整合,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的新组团。结合全省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抓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引导和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继续做好扶贫工作,加快下山脱贫步伐;组织实施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力争到2007年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总体小康。

——2003年8月8日在丽水市调研时的讲话,选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5.我省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思路:

一是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我省的比较优势,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效益农业的主攻方向,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按照优化城乡产业布局的要求,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二是整体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新格局。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全面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到2010年争取培训1000万农村劳动力。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体制、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就业政策,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并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是整体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形成城乡建设互动共进的新格局。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化,支持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使其成为吸纳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发挥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中心村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四是整体推进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着力形成先富带后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大力实施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三大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协作,引导鼓励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和区域内城市及中心镇转移。

五是整体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加快建立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的成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依法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整体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医疗救助制度,认真解决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等问题,积极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鼓励和引导城市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

六是整体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深化征地、户籍等城乡配套改革,给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逐步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农村公共服务。

——2004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上的发言,选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6.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较大的城乡差距,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质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还在扩大。如何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结构,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行动。

——《从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2004年4月19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7.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的一场大变革,是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大战略,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完善城乡规划为先导,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努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新格局,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地区差别,力争与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步,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

——2004年7月29日在浙江省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会上的中心发言,选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8.农业与二、三产业、城市与农村存在着非常紧密的依存关系。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始终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而又容易出偏差的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问题。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最棘手的一大难题,也是关系“三农”发展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是推动“三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必要条件。只有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不断有序转入城市与二、三产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才会有持续的动力,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把握好“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务必正确处理“三化”与“三农”的关系,制定落实发展“三化”促“三农”的政策举措。我们强调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就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就是要把农业的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考虑,把农村的繁荣进步放到整个社会进步中统筹规划,把农民的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安排;就是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2005年1月12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9.农民工问题是新时期“三农”问题的一个焦点,也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焦点。解决农民工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严肃的政治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有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工首先是农民,他们进城后在未转为市民以前,其土地不能动,身份要保留,这样可以让他们留下一条退路,否则农民工全部留在城市,势必造成社会的极大混乱。同时,农民工又是工人,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生活和政治地位等问题,并促成有条件的农民工逐步向市民转变。当前,要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把他们组织到工会中来等问题。要面向农民工逐步开放社会保障政策,扩大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的覆盖面。

——2005年4月29日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10.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格局。一手抓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三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战略途径。这几年,我们从浙江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使中心城市、中心镇和块状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成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力军;以新型工业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以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先进的装备设施来武装农业,以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农业,这几年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每年超过120亿元,形成了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了城乡互动互促的机制,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表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互促共进,才是科学发展强“三农”的真谛。

——2006年1月8日在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1.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

——2012年12月7日11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12.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2013119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3.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立法工作。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

——201312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4.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45月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指示

15.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意义重大。从供给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看,对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实现这个目标,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这一目标实现。

——2015113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16.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要回归到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这既可以增加和稳定劳动供给、减轻人工成本上涨压力,又可以扩大房地产等消费。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之策。

——201512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往前走。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2016223日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的要指示

18.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1710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

19.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推动城镇化发展,抓好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工作,督促落实2020年1亿人落户目标,提高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2018122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添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快重大战略实施步伐,提升城市群功能。

——2019730日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的讲话

21.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2019826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时的讲话

 

 

 

二、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论述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九五”以来福建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目前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应有所适度超前以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十五”期间要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议》提出我省“十五”期间的重点是加快水利、交通运输、能源、防灾减灾及城市公共设施体系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工程质量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益。

——《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福建日报》2000年11月7日

2.要注重“推陈出新”,传承历史优秀文化,赋予时代发展内涵,但“推陈出新”不是胡乱“拆旧建新”,建几条假古街,造几座仿古楼,甚至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毁掉珍贵的文物。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发展旅游经济要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2004年9月30日),选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

——201435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4.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以城市管理现代化为指向,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要加快推进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向市县下移,推进城市管理领域大部门制改革,实现机构综合设置,统筹解决好机构性质、执法人员身份编制等问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制度,特别是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真正做到依法、规范、文明执法。要坚持试点先行,分类分层推进。

——2015119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的讲话

5.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来制定规划。规划编制要接地气,可邀请被规划企事业单位、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还应该邀请市民共同参与。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规划经过批准后要严格执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城市发展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政府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201512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

——20164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7.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广大市民需要出发。要广泛应用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工艺,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要坚持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充分体现中华元素、文化基因,也要借鉴其他文化特色。

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要划定好大的空间格局,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实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两线合一。要提升城市形态,有更多开敞空间,体现绿色低碳智能、宜居宜业特点。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定配套政策。

——2016527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8.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2016109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9.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2018116日至7日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10.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程。

——2019730日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的讲话

 

    
三、关于住房工作的论述

1.兴建一批“安心公寓”,使“工者有其居”。农民工居有其屋,安居乐业,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完善社会管理、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构建安定有序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在我省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嘉兴等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在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周边建起了一大批集农民工居住、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安心公寓”“建设者之家”、务工人员居住中心等,内有电视室、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篮球场、菜场、商店等配套设施,以低价廉租的形式租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者有其居”问题,较好地改善了一部分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使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当地政府和企业放心。

——《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学习与研究》杂志2005年第8期)

2.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211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3.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20121215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0133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5.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要把这件好事办好、真正使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受益,就必须加强管理,在准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规范机制,实现公共资源公平善用。要坚持公平分配,使该保障的群众真正受益。要对非法占有保障性住房行为进行有效治理,同时要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加以防范。对非法占有保障性住房的,要依法依规惩处。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要总结我国住房改革发展经验,借鉴其他国家解决住房问题的有益做法,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立统一、规范、成熟、稳定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2013102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6.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

——2013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201512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2016129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

9.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要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根据人口流动情况分配建设用地指标。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要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立法,加快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

——20161214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0.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是实现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

要准确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分类调控,地方为主,金融、财税、土地、市场监管等多策并举,形成长远的制度安排,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01612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11.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要充分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特点,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深入研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完善一揽子政策组合,引导投资行为,合理引导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要调整和优化中长期供给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动态均衡。

——2017228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12.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01710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3.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保护租赁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支持专业化、机构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权,实行差别化调控。

——2017121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4.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2018122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5. 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群众关切的住房、人居环境等问题,完善举措,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扎实做好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建设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2019年1月23日对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批示

16.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2019419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的讲话

17.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房地产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20197月30日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的讲话

 

 

 

 

 

 

 

 

 

四、关于城乡环境整治的论述

1.浙江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十大重点工程”,努力完成构建生态省建设的“五大体系”。

——《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

2.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两座山”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又可以辩证统一。可以说,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把这“两座山”的道理延伸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上,还启示我们,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

——《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2006年3月23日)

3.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20135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5.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十三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

——2015年10月26日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6.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612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7.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201710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

8.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2017年11月27日就旅游系统推进“厕所革命”重要指示

9.要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为主战场,以北京为重点,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比重,加快清洁能源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坚定不移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优化天然气来源布局,加强管网互联互通,保障气源供应。要提供补贴政策和价格支持,确保“煤改气”“煤改电”后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

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好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在治水上有不少问题要解决,其中有一个问题非常迫切,就是要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这方面欠账太多。根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提供的情况,甚至一些直辖市、沿海发达省份、经济特区都有大量污水直排。要定个硬目标,全力攻克,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否则,一边治,一边排,效果就会事倍功半。

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要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监管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要推进城镇留白增绿,使老百姓享有惬意生活休闲空间。

——20185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10.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2018116日至7日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11.坚持绿色发展,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环境建设和治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

——20195月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12.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95月《求是》第10期《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

13.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01963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五、关于农村规划建设治理的论述

1.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要研究一些政策性问题,抓好导向。

一是鼓励农民进城,推进农民非农化。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的效益不可能很高,将来会有更多的农民从农业转移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转移到城市。所以,要研究农民进城务工居住的政策。总的导向是,要放开城市准入条件,方便农民进城,对农民一视同仁。同时,千万不要急着收回他在农村的土地,不要急着拆他在农村的房子。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深刻教训,他们致命的“城市病”就是城市贫民窟,其主要成因就是有一些农民聚集在城市,变成了城里的“绿林好汉”,成为政治上、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农民进城务工居住,将来是不是在城里,这很难说。一个人的脱胎换骨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的改造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许多传统的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是从小养成的,不可能一进城一下子就改变了。因此,城市化问题绝不是简单的非农化问题,还有一个农民变市民的养成教育问题。要仔细研究引导农民进城的办法,让农民这边进得来,那边回得去,来去自由,左右逢源,有进取之路,无后顾之忧。

二是培育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城市化要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城镇以及小城镇和新农村多层次推进,使更多的人住在城镇以上的单位。农村城镇化,首先要高起点规划,避免“镇镇像农村,村村像城镇”。同时要严格执行规划,避免“建筑现代化、环境脏乱差”。现在很多地方恐怕不是规划的问题,而是不执行规划的问题。农村城镇化,并不是村村都要城镇化,还要根据村庄的布局,有的发展为中心镇,有的建设成新农村,有的则逐步萎缩。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关键体现在质量上,规模上的大小不要刻意追求。将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要生活在城里,关键是农村的生活质量不差于城市,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

建设小城镇和新农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问题。农村税费改革以后,要深入研究农村公共设施投入不足、投资主体不明确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手段,保证农村公共事业的投资和管理工作跟上新形势的需要。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交通和给排水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要发展农村的公共服务,服务业不能全部都针对城市,首先要把农村医疗服务搞起来,同时要搞好农村文化、体育工作,以不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当前,农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生产效率上不去,而是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因此,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抓手应当是农业产业化,包括农业市场化。要培育一批市场对路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农民与市场的纽带,成为农民利益的共同体。要按照建设“绿色浙江”的要求,通过全过程监控,抓好食品安全,防止“餐桌污染”,并推动农业及其他产业向生态方向发展。

——2002年12月28日在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

2.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也是政府指导、调控和管理城镇建设的基本手段。规划水平的高低,在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城镇发展的前途和命运。搞规划要克服短期行为,避免造成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前人修路建房、后人挖路拆房。农村建设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一样,都是政府应尽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城镇建设规划那样重视农村建设规划,一次性搞好,量力而行建设。规划要搞招投标,避免千人一面。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在实施村庄整治和建设中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各地在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时,要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衔接好,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等专项规划相配套,做到村庄内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的合理分区和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的合理布点,体现规划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地编制村庄规划时,要充分发挥专业设计人员的作用,广泛听取县乡村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要充分考虑乡村特色,体现山区、丘陵、平原、城郊、水乡、海岛的特点,贯穿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规划理念,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区域的经济特色和文化特色,保护好古村落、古建筑、特色民居和历史文化遗迹,使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达到完美的结合。规划贵在坚持、重在执行,各地一旦依法通过了规划,就必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严格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2003年9月24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3.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

从我省实际看,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比全国其他地方更有条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近年来,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在跳出“三农”抓“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作出一系列部署,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全面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深入研究和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的一些问题,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当前,特别要下大力气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的已作出具体部署的几个“千万”工程,这些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一是“千万亩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累计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的高效生态农田;二是“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着力改变农村社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四是农村“千社万龙组织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五是“千万农民饮用水和农民健康”工程,让大多数农民群众尽早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切实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状况;六是“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通过建立完善现代流通网,进一步规范农村流通秩序。

——2005年4月29日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4.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我们现在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就是要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以村庄的整理和整治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科学规划城乡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居民社区建设,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把传统村落整治建设成为规划科学、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农村新社区。

建立健全体现群众愿望、时代特征、与时俱进要求的建设扩容机制,不断丰富拓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在两年多的实践中,各地都在不断丰富扩充“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的内容,探索有效的建设机制。我们从嘉兴的现场和各地的交流材料都可以看到这种可喜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争取把大部分村庄改造建设成为农村新社区。一是从单个村庄的整治建设扩大到连片整乡的整治建设。发达地区和有条件的经济强县(市、区),对所有的村庄都要进行整体的规划整治建设,建设一批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农村新社区。二是既要抓村容村貌的改善,又要抓生态环境的长效治理。注重建立城乡联动的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网络体系。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山区县要把村庄整治建设的重点放到生态环境整治上,推广衢州、丽水的经验,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三是把中心村集聚建设与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心村为重点,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的农村新社区,以农村新社区为连接点,把城镇的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电信电视、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引入农村新社区。还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普及和思想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四是因地制宜地把村庄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认真总结推广安吉、临安等地大力开展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特色村建设的经验。城郊地区要结合城中村、镇中村改造,自然村整理,中心村建设,引导村集体积极发展物业经济、休闲农业;纯农区、山区、渔区要结合生态富民家园的建设和各乡村的特色优势产业,打响绿色农业村、红色旅游村、蓝色渔乐村、古色古香的文化村等特色村的品牌。

建立健全体现资源节约和城乡一体导向的科学规划机制,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和社会效益。目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又面临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推进生态环境整治的艰巨任务。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优化城乡的生产力和人口布局,推动城乡产业的集聚发展和人口集中居住,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定要走资源节约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设路子。要抓住当前编制“十一五”规划和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按照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现有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一定要与完善后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以及整治建设规划相衔接,为今后几年的城镇建设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打好基础。在完善空间布局规划的同时,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并做好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切实防止规划与规划的扯皮。同时,“四个强省”建设的规划,也要充分体现农村是重点。要按照“四个集中”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按规划有序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特别是环杭州湾地区和其他县市、区的城郊区,都可以率先进行成片的村庄整理,按照“改造城中村、拆除空心村、迁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推进村庄集聚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从浙江目前的情况来看,非农建设用地极度紧缺,前几年通过农地整理获得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的潜力已经挖尽,现在通过村庄整理和宅基地置换是获得非农建设用地的有效途径。要鼓励各地借鉴土地整理的政策,开展“村庄整理”,把村庄集聚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村庄整理节余出来的土地,用于商业性的出让开发,土地收益归农民集体所有,主要用于中心村和新社区建设,政府则可以解决非农用地指标紧缺难题,为招商引资腾出发展空间,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有关部门对村庄整理项目要优先立项。要树立“生态立村”的理念,把建设生态村作为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与农地污染、水污染的治理和建立畜牧养殖小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沼气工程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农庄、生态文化村、生态旅游村,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像奉化滕头村那样,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

——2005年8月3日在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嘉兴现场会上的讲话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20个字”的总要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部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不断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农村经济的实力和农民增收的能力。

全面推进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建设美村,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新农村必须有新面貌。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必须强调的是,现代农村社区建设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既要有硬件,又要有软件,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是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如果经济上不去,农民收入上不去,村庄建设就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持久搞下去。如果社会事业不发展,农民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服务,村庄建设就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要。我们在推进“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中,要重视推进社区设施、社区环境、社区经济、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福利、社区管理建设,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生态文明、服务健全、文化丰富、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2006年3月23日在浙江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6.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农村是大多数人生活、繁衍的居所。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农村有着恬静诗意的田园风光,故而使哲学家发出“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感慨。而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有相当一个时期,农村环境遭到了破坏,农村建设被人们所忽视,这种破坏和忽视最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付出了很大代价。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遭遇到了这个问题,是否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检验一个国家最终能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同样把村容村貌的改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历史性任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推进包括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在内的各项建设,加快传统农村社区向现代农村社区转变。既要把新社区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统筹起来,又要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小区建设模式,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防止贪大求洋,导致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

——《靠建设美村》(2006年4月19日),选自《之江新语》

7.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建设,更不要在建设过程中把那些具有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通通扫荡了。有的新农村恰恰是要保持历史原貌的古村落,如兰溪的八卦村等,就是要保护它的原貌,体现它的历史美,不能去破坏它。

——2006年6月10日在“文化遗产日”调研时的讲话

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顺应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强烈愿望,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党政主导、规划先导、投入利导、政策指导、改革引导的作用,在工作决策、建设内容、推进机制和工作方法上都注重体现科学性。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来推进,以村庄整治和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把村庄规划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以农民思想教育、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来推动工程建设,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

——《建设新农村要体现科学发展理念》(2006年9月6日)

9.科学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特别是规划还决定着农村新社区发展的方向和建设的水准。建设应该讲成本,规划必须高要求。规划设计要由有资质的单位来做,各类规划不能降低水平、降格以求,更不能胡乱规划、草率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进行统筹安排,对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筹考虑,特别是要充分体现出农村社区的区域特点、文化特征,形成特色、注重品位、突出魅力。从大的方面来说,建设新农村要注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一样,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不一样,城郊型与纯农业村庄也不一样。从小的方面来说,也要注意围绕特色做文章,杜绝盲目攀比,反对贪大求洋,防止照搬照抄,避免千村一面,从而让更多的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村庄。

——《从规划开始强化特色》(2006年9月11日)

10.我多次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2013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1.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要注意因地制宜,保护、保留乡村风貌。

——20171120日在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12.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201712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3. 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多次讲过,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2018423日对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的重要指示

14.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村工作队伍建设,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提高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

——201812月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

15.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要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要总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经验,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018年12月2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6.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污染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络,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201938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7.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解决好部分群众急迫的现实问题。

——20194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的讲话

18.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到那时,现在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要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日常性帮扶措施,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统筹安排。这个问题要及早谋划、早作打算。

编制村庄规划不能简单照搬城镇规划,更不能搞一个模子套到底。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20196月《求是》第11期《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19.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集中精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服务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更好服务群众,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

——2019624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时的讲话

20.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以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为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按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科学制定管护标准和规范,合理选择管护模式。

——201972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的讲话

 

 

 

 

 

 

六、关于建筑的论述

1.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了的时候,应加大保护名城、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护好了,就能够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现在有些地方名城保护、古建筑的保护出现一些问题,根源就在于只顾眼前的一些经济利益,随意改变文物管理体制,将原为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移交别的部门管理。殊不知古建筑的保护、传统街区的保护、任何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保护,都需有专门业务知识和掌握国家文物法规政策才能保护好。

保护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现在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许多古建筑,搬来许多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在城市建设开发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个性。

  ——2002年《福州古厝》序

2.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

——201312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做好建筑节能。

——201512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重要建筑特别是标志性建筑应当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建筑也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是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也是人们的共同记忆和身份凭据。我们对待建筑的新风格、新样式要包容,但是绝不能搞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现在,一些地方不重视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很多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轻蔑,做了不少割断历史文脉的蠢事。我们应该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语言,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个性,让中国建筑长一张中国脸

浙江美术馆就建在西湖边上。2003年除夕,当时我还在浙江,美术馆建设有两个备选方案,一个是建在钱江新城,一个是建在西湖边上。有些同志认为应该建在钱江新城,我认为还是建在西湖边上好。要把西湖的自然景致与美术馆的人文韵味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才是具有时代气息、中国气质的美。记得当时,我还跟许江同志说,浙江美术馆的建筑风格,就要跟你许江同志现在穿的这件中式衣服一样,要有中国风格。

—20161014日《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

 

 

 

 

 

七、关于安全生产的论述

1.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各地区各部门、各类企业都要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招商引资、上项目要严把安全生产关,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责任重于泰山。要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党政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动手抓。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20131124日在青岛黄岛经济开发区考察输油管线泄漏引发爆炸事故抢险工作时的讲话

2.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对这个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从制度上加以确保,这是对历史和未来负责。对那些偷工减料、以劣充好、权钱交易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

——20131214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切实消除隐患。 

——20155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4.无论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这是一条硬杠杠。规划和建设要强化有关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和要求,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明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终身追究制

——201512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公共安全绝非小事,必须坚持安全发展,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堵塞各类安全漏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重特大突发事件,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其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法规标准不健全、安全监管执法不严格、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基础薄弱、应急救援能力不强等问题。

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必须坚定不移保障安全发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要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二是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安全监管工作,强化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举一反三,在标准制定、体制机制上认真考虑如何改革和完善。三是必须强化依法治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加快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强化基层监管力量,着力提高安全生产法治化水平。四是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五是必须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危旧房屋、玻璃幕墙、渣土堆场、尾矿库、燃气管线、地下管廊等重点隐患和煤矿、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以及游乐、跨年夜等大型群众性活动,坚决做好安全防范,特别是要严防踩踏事故发生。

——201611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的讲话

6.一段时间以来,在安全生产、股票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连续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经济社会管理难度很大,各种复杂因素很多,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学费不能白付,要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种失误一犯再犯。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评估风险,不能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简政放权、先照后证不是不要管理了,该管的还要管,上级部门放的权,下级要接住,不能出现真空地带,这也是守土有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20161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7.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01710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5   濮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豫ICP备2024080115号
地址:濮阳市人民路112-2号   邮编:457000   咨询投诉电话:0393-6666600
网旗网络|负责网站制作